第五章 血火(四)-《天纵莫敌》


    第(2/3)页

    在仓库里转了一圈,再商量了一阵,张云逸借用莫敌的电报机与已经行军到景德镇的新四军一支队联系,让他们分兵,其中一半在陈毅的带领下,带着辎重按计划赶来歙县,另一半在副司令员傅秋涛的带领下,轻装空身以最快速度赶往歙县。

    莫敌不仅把仓库里所有的库存全部作价卖给了张云逸,还把徐平连所有的三八大盖收回,作价卖掉,一共凑出了四千支三八大盖,三十万发子弹。三八大盖目前市场上八十块大洋一支,子弹一块大洋两粒,莫敌作价,三八大盖五十块大洋一支,子弹一块大洋三粒,一共是三十万块大洋。莫敌知道,此去合肥,距离日军越来越远,日械的补给越来越难,不如转用国械,将来,就全靠补充了。云应霖也大拍其胸,告诉莫敌,他的单位在去到徽州后就全部换国械,至于他的辎重大队,想办法以补充营的形式纳入编制。

    张云逸只*,机枪、手枪、手炮一率不要,一来是他的钱不够多,第二个原因是在他看来,莫敌能够用步枪在日本人手里弄回这么多的军备,他也一定能够。

    在张云逸等待傅秋涛的这几天里,莫敌把部队在歙县的营连级带兵军官全部集中起来,请张云逸给他们上课,并告诉张云逸,这可是十年后的广西教导大队,让张云逸找找当年的感觉。张云逸大笑,说:“除了面前坐着的都是广西人,其它全不一样。”

    上课的内容居然是红军在井冈山是怎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粉碎老蒋的围剿,讲赣南游击队如何跟罗卓莫捉迷藏,讲油山的艰苦,讲陈毅的“捷报飞来当纸钱”,与会者都是一脸的崇敬,一脸的佩服。当张云逸给大家讲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驻我扰。”十六字方针时,以徐平陈正信为首的军官们,眼睛完全直了。

    莫敌也从头到尾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军事培训,他第一次在张云逸的嘴里听到了什么叫游击,什么是游击,什么是运动战,什么是虚与实,什么是进与退,他才知道,自己在浙西北尝试进行的作战方式,在井冈山,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了理论,形成了套数,成为他们战胜老蒋的法宝,也成了他们从赣南走到陕北的法诀。

    时间很快就过,当第三天的傍晚,傅秋涛带着人用急行军的速度赶到歙县。进到歙县军营时,新四军的人已经精疲力竭,到了摇摇欲坠的境地,莫敌看着这些钢铁般意志的人,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佩。覃基石早已整理好两千来人的食宿,准备了两千套日式军装,在让他们洗了个热水澡后,吃上一碗用浓浓的肉骨汤煲得开花的热稀饭,送白面馒头,管饱。吃饱喝足后,覃基石派人把两千新四军战士送到宿舍区,那里铺的是厚厚的铺草,盖的是日军的军用棉被,然后告诉他们,好好睡一觉,明天一早,就是大饭大肉,管够。看着这些物资被新四军无偿的消耗掉,覃基石有点心痛,莫敌一句话让他笑了起来,莫敌说:张将军给我们上了两天课,这些东西还不够付课酬。覃基石想想也是,这两天,他也完全沉浸在张云逸的授课中,留守赣南的红军在梅岭油山的生存方式,是覃基石认为毕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课程。

    眼看莫敌安排得如此妥当,张云逸十分感激,却十分无奈的告诉莫敌,这份情只能欠下了,因为新四军再没有余钱支付军装军被等物资。莫敌笑着说,就用这些东西充当张将军两天的课酬吧!张云逸大笑,紧紧握着莫敌的手,说,由于双方各处不同的阵营,或者将来还有兵戎相见的那一见,张云逸代表新四军保证,一定会偿还莫敌这份情意。莫敌大笑说,这就是现代版的“退避三舍”了。张云逸楞了一下,也随即大笑起来。

    把歙县交给了傅秋涛,莫敌带着队伍离开,他的1056团一营和二营,早在张云逸到来的当天就在黄天化的带领下离开了歙县,去到徽州担负起代省长卫队的重任,同时也把白崇禧这一招釜底抽薪告诉了张义纯。张义纯大笑,直说白崇禧狡猾,一块地两伙人,只怕接下来,新四军和湘28军之间的摩擦,是少不了的。当黄天化告诉他莫敌会把库存的日械全部卖给张云逸时,张义纯表示完全同意,并告诉黄天化,徽州有一批库存的德械,可以用来装备1056团,作为一个主力团,可以靠缴获来发点小财,但是完全依赖缴获来打大战,不可能也不现实。至于卖枪械所得的三十万块大洋,1056团就不用管了,由刘斐与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中共的周恩来交涉,中共虽然穷,却很有骨气,从不赖帐,更不会因为三十万的小钱,冷了新四军的心,让黄天化尽管放心。

    莫敌到徽州,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狼狈,狼狈得让张义纯也忍俊不禁,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莫敌的十八辆汽车所有的油居然不能顺利到达徽州,在距离徽州还有十多里的地方抛了油锚,莫敌带着战士们,一个排负责一辆,硬生生把汽车推到徽州城里,一个个除了一身汗,就是一身泥,这样一支队伍,把徽州城里的老百姓看得目瞪口呆,大家议论纷纷,这是从什么地方败下来的国军,有段日子没有看到这么狼狈的国军了。

    大笑之后,张义纯也有点为难,如果有这些汽车,从徽州撤向合肥就舒服得多,速度也会大增,如果没有这些车,只怕自己带着随从,扛着行李,从长江南走到长江北,非得走上半个月不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