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游击 (六)-《天纵莫敌》


    第(2/3)页

    在张香圊安排的下人引导下,莫敌信步走过浮桥,在桥中央南望象山,真如神象饮水,伫立江边,北望伏波,江水在这里变得平静,真有伏波之能。穿过花桥,走上著名的寡婆子街,很快就来到月牙亭下。张香圃知道莫敌有临摹碑帖的爱好,让人先把他带到月牙山下的龙隐岩中观摹摩崖石刻,在这里,莫敌能够呆上足足一天,自己也好趁机处理一些事务,到开宴时,再让人去龙隐岩中把莫敌叫来就行。

    果然,一到龙隐岩中,莫敌立即沉溺其中,连张香圃的人跟他打招呼向他道别也没有听到。

    龙隐岩,集桂林石刻之大全,有唐时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有宋碑130多方,著名的《元祐党籍》碑、《平蛮三将题名》碑、石曼卿的《饯叶道卿题》28字, 笔法坚劲,更是传世稀品。《米芾程节赠答诗》弥足珍贵,范成大、张孝祥、吕胜已、徐梦萃、梁安世、陈谠、陈孔硕等人题刻,无不墨笔精妙。

    除了精品、绝品,龙隐岩中还有许多奇品,让人拍案叫绝,不仅书法堪称胜品,一些宏扬佛法的浮雕也极尽艺术。清康熙四年所刻阳线观音像, 线条精细,面容丰满, 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 额间有一只小眼睛,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形象十分奇特。清朝的王静山在龙隐岩刻了一个高70厘米、宽82厘米的佛字草书,引来无数游人的浓厚兴趣。远望,它如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太婆,双手擎香,虔诚地跪着烧香拜佛,笔画间可见香烟缭绕。近看,却是一个四笔挥就的“佛”字。糅书、画为一体,匠心独具, 颇有欣赏价值。

    莫敌仿佛看到了数百年来,文人墨客在此欣然作画,命笔而书,更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和雄浑。如此博大的文化,如此丰富的传承,却要面临日本人铁蹄的践踏,莫敌心中不由得生出一股怒火,为了让大好河山不至于沦于日本人之后,只怕今后的杀戮还要再多三分。

    手指在遥遥的临摹,心中则试图将这一笔一划深深的刻下,莫敌进入忘我之境。

    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传了过来,紧接着,就是一阵阵的爆炸声。巨大的声音把莫敌从沉溺中唤醒。“飞机轰炸!”莫敌立即反应了过来,腾身而起,跑到洞口,来到小东江边,往东一看,日本人的飞机正从头顶上飞过,从飞机上航弹正在桂林城区方向落下。

    爆炸持续了半个小时,很快,龙隐洞里就挤进了不少躲炮的人群,莫敌没有再呆在洞里,而是与躲炮的人群擦身而过,他要去不远处的月牙亭上看看,这次轰炸,给桂林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城区里的大火开始漫延,北风下,火势迅速扩大,在月牙亭上看过去,浮桥已经被炸断了,伏波山到象山一路沿河早已燃起了通天大火,他想知道张香圃所在的东巷是不是在烈火的范围内,但是滚滚浓烟伴着火势,挡住了他的视线。

    桂林城中,到处是火,日军的轰炸没有什么准确的目标,完全是盲目投弹,炸到什么是什么,炸死谁就是谁。

    莫敌一路小跑,跑下月牙山,跑过花桥,在漓江边停下了脚步,浮桥被从中炸断,一半在东岸一半在西岸,有一些垫浮桥的小船被炸烂,看来要一点时间才能把浮桥恢复。莫敌仔细看了看,东巷一带没有出现大火,正阳路一带的大火却愈来愈烈,向杉湖边延伸。莫敌知道,杉湖边,都是一些名流人仕的小别墅,如果说正阳路一带烧的是商铺,那么大火到了杉湖边,烧的就是桂林的文化中心。

    “救火啊!为什么不救火呢?”莫敌着急的暗道。

    “过渡过渡,回头船便宜了啊!”一声吆喝传来,莫敌一看,几条小船正满载着客人向漓江东岸而来,撑船的船老大正在叫喊,想要几个回头客,这个时候,实在没有什么人愿意跑到城里去。

    莫敌冲下码头,一步跳上船,问:“好多钱?”
    第(2/3)页